Selenium,硒,Se,螯合硒

  • 訂單查詢
    聯絡我們
    購物說明
    訂閱電子報
我的購物車
讀取中...請稍候

「天然解毒劑-硒」抗癌、降血糖!最全功效、攝取量與推薦食物完整解析

  • 分享文章到

硒是什麽?

硒(Se, Selenium)是一種微量元素,廣泛存在水及土壤中,而在人體內的含量約占6到20毫克,雖然少卻極為重要,因為硒主要作用於人體的淋巴結、甲狀腺、肝臟及脾臟等器官中,而這些器官也是免疫細胞的集中地,每天攝取足量的硒能協助體內清除自由基,使各項身體機能不退化。

硒的功效?

關於硒功效非常多,這邊幫大家整理了5項,有醫學相關文獻佐證的功效,帶你一同熟悉硒的好處。
★對抗氧化:
穀胱甘肽過氧化酶(Glutathione Peroxidase , GSH-Px)是一種氧化物分解酶,負責保護生物膜免受自由基破壞,而「硒」是幫助穀胱甘肽過氧化酶合成的重要元素。
★防癌抗老:
研究結果證實,硒可以抑制癌細胞的血管生成,限制它們獲取營養和氧氣的途徑,從而抑制癌細胞及腫瘤擴散到其他部位。而美國亞歷桑納癌症中心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,硒能夠降低66%的攝護腺癌、50%的大腸癌,以及40%的肺癌。因此,硒也被醫學界稱為「抗癌之王」。
★活化免疫:
每天攝取足量的硒能促進硒蛋白(Selenoproteins)合成,雖然這並不是「免疫蛋白」,但它卻能調節免疫系統,促進抗體生成,增強身體防禦力。
★控制血糖:
前面提到,硒能促進穀胱甘肽過氧化酶(Glutathione Peroxidase , GSH-Px)生成,這個酵素還有個隱藏版功能,那就是「保護胰島β細胞」,而胰島素機能正常,才能促進糖分代謝、降低血糖,達到預防糖尿病及控制糖尿病。
★平衡甲狀腺功能:
全身上下,甲狀腺(Thyroid)正好是硒元素含量最高的器官。在臨床上,有些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即使補充碘後仍未改善,這時補充硒往往能有效幫助恢復正常的甲狀腺功能,並減輕疲勞等症狀,因此補充硒對甲狀腺健康至關重要。

硒每日建議攝取量?

根據衛福部公布之「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」第八版資料:
成年人建議每日攝取量為55微克,每日攝取上限400微克。
以下提供各年齡層之硒每日建議攝取量及上限量。

 

年齡

每日建議攝取量

每日上限攝取量

0~6個月

AI=15微克

-

7~12個月

AI=20微克

-

1~3

20微克

-

4~6

25微克

-

7~9

25微克

-

10~12

30微克

-

13~17

50微克

400微克

18歲以上

55微克

400微克

懷孕期

60微克

400微克

哺乳期

70微克

400微克

※適當攝取量(英語:Adequate Intake,簡稱AI)

含硒的食物有哪些?

硒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,需要從飲食中取得!
以下為含豐富硒的食物:
★海鮮類:鮭魚、比目魚、螃蟹、牡蠣、龍蝦。
★內臟類:鴨肝、豬肝、豬心。
★水果類:木瓜、蘋果、葡萄。
★蔬菜類:大蒜、洋蔥、南瓜。
★堅果類:巴西堅果、腰果、夏威夷果。

硒的挑選原則與注意事項?

在選擇補充硒的保健品時,建議遵循以下挑選原則與注意事項:
1. 選擇吸收率高的硒來源
研究證實:胺基酸與其他有機分子螯合後,更容易被腸道吸收,作用力加快。
因此很多礦物質類的成分都會利用這個方法讓人體保健效率提高。
2. 避免無機硒
無機硒(如硒酸鹽或亞硒酸鹽)吸收率低,且可能會增加體內毒性累積的風險,因此較不建議補充。
3. 注意安全劑量
一般來說,食物中都含硒。若正經歷癌症治療或是腸胃吸收差、食慾不振的人,就需要更多的硒來滋補身體,此時可選擇劑量適中(200微克內)的保健品來補充,切忌貪心過量造成胃腸不適。

引述資料

Nogales F, Ojeda ML, Fenutría M, Murillo ML, Carreras O. Role of selenium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on development, growth, and oxidative balance in rat offspring. Reproduction. 2013 Oct 29;146(6):659-67. doi: 10.1530/REP-13-0267. PMID: 24080144.

Altuhafi A, Altun M, Hadwan MH.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enium-Dependent Glutathione Peroxidase Activity and Oxidant/Antioxidant Balance in Sera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Nephropathy. Rep Biochem Mol Biol. 2021 Jul;10(2):164-172. doi: 10.52547/rbmb.10.2.164. PMID: 34604406; PMCID: PMC8480288.